站在巨人肩膀── 求新求變的新世代整外
站在巨人肩膀──
求新求變的新世代整外
鄔逸群
現職
雙和醫院 整形外科準主治醫師
經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整形外科臨床研究員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整形外科住院醫師
台灣的整形外科經過前輩和老師們篳路藍縷地開疆拓土,目前在世界頂尖的整形外科界已佔有一席之地。這些都要歸功於所有優秀的整形外科前輩們。身為新生代初出茅廬的整外醫師,如何延續老師們優秀的成就並走出自己的路,甚或擴大整形外科延伸的領域,是一個值得細品的課題。
勇於跨出舒適圈,年輕世代必備條件:「求變」和「求新」
剛畢業的整外醫師,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考過專科執照。站在執業生涯的十字路口,無論是在診所主攻美容外科、教學醫院鑽研困難重建、地區醫院診治各種傷口,抑或以上同時兼具,都有非常多發揮空間。有無數的蠻荒之地,尚待各位優秀醫師開發,若要發揮年輕世代的優點,展現不一樣的思維和樣貌,「求變」和「求新」,兩者缺一不可。
醫學是一門不斷快速變化的科學,所以「求變」非常重要,「維持現狀即是落伍」是最貼切的形容詞,找出通往這些新世界的道路,是進步的關鍵所在。我們這世代都站在老師們巨人般的肩膀上,若不從這樣的高度,嘗試爬上更高的山,如何對得起老師們咽苦吐甘的艱辛?永遠不要停止嘗試,永遠不要害怕在舊問題上用新方法,哪怕是要脫離舒適圈,都不該放棄做出巨大改變的嘗試。
若沒有「求新」,那麼「求變」也只是受侷限的成功。除了將現有的整外範疇精進、專業化到以臻完美外,探索並發展新領域也是非常值得努力的方向。許多整外醫師認為,本科一大罩門在於多數病患都來自於「他科會診」,因此「求新」才會至關重要。醫學上我們常說”Unmet medical needs”(醫療迫切需求),以一名整外醫師的標準而言,現今醫學上存在著太多「不滿意」,所謂的「求新」,其實就隱藏在我們每天的醫療業務之中!20年前,誰會知道偏頭痛這樣傳統上的「內科疾病」,會和整形外科扯上關係呢?
獨特的科別──整形外科
在芸芸外科中,整形外科有幾個獨到之處。首先,同樣的問題拋出,卻有許多不同的解答方式,常常是優劣參半、難說絕對。次者,整形外科涵蓋範圍和變化可說是外科之冠,我常和實習生們談到:「身為整外醫師,我們從頭頂開到腳底、表皮開到內臟、巨大開到顯微、極美開到極醜(當然是玩笑話)、從膚淺(外表)到實力(功能)都想管,每一名整外醫師可能都有雙重人格的潛力。」但正因這些特質,我們在新的領域探索上,最具有優勢!人體由細胞和各種組織組成,哪一個外科比整形外科還熟稔細胞和組織的結構?大膽地說,只要是牽扯到細胞或組織form and function的地方,都是我們的舞台。
醫療和科技密切結合,跨領域的醫學時代來臨
醫學的下一個世代,我認為是跨領域的世代,純粹用醫學方法來處理醫學問題,必定有其極限。醫療和科技密切結合,才是未來的趨勢:顯微血管環、人工真皮、可吸收骨板、脂肪槍、3D影像重組顱顏美容/重建等等……,讓整形外科到達前所未有的境界。
現代科技的發展程度其實已遠超當前醫療使用等級:人機介面的腦控義肢、微積體晶片和機械在人體內的應用、基因調控、組織再生、各種先進診斷儀器或手術器械等等……,但究竟是什麼使「醫療科技」大幅落後科技本身發展?最大問題有三點:醫療上對新科技使用的管控相對嚴格、跨領域人才缺乏,以及新世代對於求新求變的恐懼。
整形外科新生代踏著巨人肩膀,從醫療科技著手,繼續讓整外發光
我認為整形外科的廣度,在克服這三個障礙上非常合適,新生代醫師尤其適合擔任突圍的角色!要讓整外蓬勃發展,新領域的開發極其重要,從醫療科技著手就是很好的方式,新科技讓我們完成以前無法完成的「奇蹟」,舉例來說,在顯微鏡和顯微器械發明以前,誰會知道這麼大一塊組織竟能從腳移植到頭上呢?
新生代醫師常會扛著來自於前輩們優秀成就的壓力,他們自己設立起難以超越的屏障,以至擔憂找不到自己發揮的空間。其實化壓力為助力,把握「求新」、「求變」,不論在美容、重建或其他領域上,熱愛自己工作、隨時懷疑、保持好奇心、鑽研自己擅長、別害怕挫折,一定能延續整形外科前輩們令人讚嘆的成果,將其發揚光大!
討論區 : Story整形春秋|健康與整形外科醫學的好朋友
本文章取自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出刊之「Story整形春秋」雜誌
( 內文及圖片由商橋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採訪製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