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的整形外科時代趨勢
疫情衝擊下的整形外科時代趨勢
方前量
現職
戴德森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 整形外科主任、品管中心副主任
教育部部定 助理教授
戴德森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 外科部教學負責人
經歷
台中榮民總醫院 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 整形外科主任
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耶魯-紐哈芬醫院(Yale-New Haven Hospital) 整形
外科臨床訪問助理教授
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 醫學美容中心主任
後疫情年代 迥異的學習歷程
記得剛踏入中榮外科訓練時,曾被外科大老笑說整形外科只會“挖屁股、補皮”,但二十年過去,顯微重建在魏院士的帶領下早已是執世界之牛耳,也已成為在醫院工作我們的日常,而美容醫學更是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其他專科也打著整形專家的封號,爭奪千億商機,整形外科早已在臨床服務與研究上,有各位前輩的開疆闢土下茁壯成長。我們這一群中生代,剛好歷經2003 SARS與2020 COVID-19兩次疫情,絕大部分的人踏出醫院投入美容醫學,留在醫院的我想來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在SARS之前,外科仍是師徒制,住院醫師的訓練是起的比雞早,從抽晨血、換藥、報個案準備被電、消毒開刀、送病人、讀Journal、寫病歷,直到夜幕低垂,才能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昏睡,加上三天一次值班,平均周工時常是80小時以上,累積滿滿的實作經驗,但真的沒時間思辨,少了創新的機會與能力。
SARS後,隨著EBM的重視,老師們的觀念若無與時俱進,教給年輕一代的可能是很快落伍的想法,也容易被晚輩拿新實證給打臉;加上住院醫師工時的限縮,病人意識的抬頭,有些手術不再放給住院醫師執刀,不少人擔心在住院醫師期間的時數與手術量減少下,無法達到優質的訓練。但這一代在學校時有較多的研究分析與評讀基礎、也有較全人的PGY training與多媒體平台觀摩手術,因而更有勇於挑戰現況的能力與勇氣。
每一次重大疫情都會對人類社會帶來巨大改變,而醫療更是首當其衝。COVID-19後,原本已具規模的遠距醫療、AI擬真與智能化、大數據演算會隨著5G的普及而造成不同科別的消長。而這一世代他們一出生就是網路世代,搜尋資訊在彈指之間且功能強大,但就少了點逐步踏實的耐心,而身為老師的我們,也要活用科技於翻轉教學上,培養學生們自我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住院醫師的評核也會推向EPAs(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或是 Milestone。
醫學中心創新與教學 區域醫院服務與扎根
隨著前輩們的開枝散葉,整形外科在各個醫院的服務量與日俱增。各大醫學中心著力於創新與教學,在既有的顯微技術下,致力於達文西手術、超顯微、淋巴治療、異體移植、組織再生、基因工程、3D列印等新藍海,也肩負著育成下一代的使命;而近幾年也有更多的年輕醫師走向基層,在區域醫院服務與扎根,拓展整形外科的能見度,更提供即時且精確的主治醫師型服務,但缺少住院醫師的協助,更強調主治醫師間的團隊合作,以嘉基的free DIEP flap為例,一開始mastectomy時,就有一位主治醫師同時進行DIEP flap dissection,當乳房外科下table時,另一位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進行 recipient vessels dissection,當分完皮瓣時,也是兩位主治醫師同時進行皮瓣顯微接合血管與腹部傷口縫合,全程雙主治醫師可以大幅縮短手術時間與減少手術併發症。這幾年由於大家的努力,大幅減少醫療上的城鄉差距,放眼未來,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的合訓可以讓住院醫師了解適應不同的醫療環境,持續拓展整形外科服務的深度與廣度。
時代趨勢
人口老化已是不會停遏的趨勢,傷口照護需求量與日遞增,是一面新藍海,整形外科更是扮演著品質提升的火車頭;這幾年有更多的國內外廠商投入敷料研發與傷口照護,讓品質、舒適度與便利性大幅提升,未來也將有各式hybrid敷料,如NPWT+collagen, Foam+O2, collagen+Foam的產生;很多醫院除了既有的門診外,也跳脫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正在建構遠距傷口追蹤與評估載具,可以更方便與及時地回饋處理傷口問題。此外,雲端演算、資料共享更會隨著資訊的發展更便捷,讓醫療產生革命性的改變,在醫療品質方面也會因資訊的落差縮小,而更需要醫病共享決策(SDM)與明智選擇(Choosing wisely),這些都是我們正在面對的新課題。
討論區 : Story整形春秋|健康與整形外科醫學的好朋友
本文章取自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出刊之「Story整形春秋」雜誌
( 內文及圖片由商橋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採訪製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