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民眾專區

白袍物語

新生代視角專欄 Moderator

新生代視角專欄  Moderator

文 / 李建智

現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

經歷

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國泰醫院整形外科燒傷中心主任

國泰醫院教學部跨領域中心主任

台灣整形外科專科醫師

灣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幹細胞學會會員

 

本期雜誌由新光醫院林育賢主任做為總編輯領軍之下,他發揮巧思開闢了「新生代視角專欄」,銜接上一期致敬台灣整形外科大師專刊之後,由中生代的方前量醫師、陳俊嘉醫師、吳孟熹醫師開始分享經驗、並提出對未來整外方向的見解。接著由新世代的黃馨慧醫師、楊沂勳醫師、鄭立言醫師、和鄔逸群醫師接手,以年輕一代的立場提出看法,非常精彩:

 

嘉義基督教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方前量醫師是整形外科中生代中的前輩醫師,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新見解:把整形外科醫師的世代依照2003 SARS與2020 COVID-19兩次疫情做為分界,並由學習整外技術的歷程切入比較不同世代的醫師的差異。他認為SARS前的醫師仍隸屬外科師徒制的時代,工作就是學習,耗在醫院的時間甚長,累積了滿滿的實作經驗,但因為沒時間思辨,少了創新的機會與能力。SARS後的一代醫師有較多的研究分析與評讀基礎,也有較全人的PGY training與多媒體平台觀摩手術,更有勇於挑戰現況的能力與勇氣。而COVID-19後的世代,會因遠距醫療、AI擬真與智能化、和大數據演算而造成不同改變。因為一出生就是網路世代,搜尋資訊能力強大,但少了耐心,因此老師們要活用科技培養學生們自我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住院醫師的評核也會推向EPAs或是Milestone。

此外,他提出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合訓,拓展住院醫師整形外科服務的深度與廣度,同時期許整形外科持續扮演品質提升的火車頭。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陳俊嘉主任從他本身的經歷切入,分享他從美國到日本整形外科進修之旅,一路上師事赫赫有名的世界級大師,回台灣也由乳房重建、顯微重建、到現在從事淋巴水腫手術,這個學習歷程實在可以做為新世代整形外科醫師的學習典範。

 

東部花蓮慈濟醫院的吳孟熹醫師則分享他在花蓮二十五年的心得,提到一位媽媽居然酒醉騎車,載著四位小孩出車禍的往事,凸顯台灣東部與較繁華的西部居民的差異,讓人不由得欽佩當初願意來到花蓮服務的整外前輩們。

 

現在任職群英整形外科診所和周爾康整形外科的黃馨慧醫師以活潑逗趣的漫畫,提醒因為內在和外在環境的改變,現在是讓醫療執業環境日漸嚴苛的整形戰國時代,新生代醫師必須要厚植自己的實力,不只要拿手術刀,更必須深耕微整形市場,比一般微整醫師更精準更有自信。她更進一步強調,除了實力之外,新生代醫師也需要多層面多管道的行銷,個人網站、粉專、部落格IG等等,需要懂更多自我行銷的十八般武藝。

 

而身處最南端的新生代楊沂勳醫師,是屏東枋寮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及高雄群英整形外科診所主治醫師,他以一位被忽略足底異物的病童為例,分享偏鄉醫療匱乏之處。相較於鋼鐵叢林的方便生活,在偏鄉為民眾服務需要更大的決心與毅力。他投身偏鄉服務,雖然舟車勞頓,但心裡的成就感是滿盈的。

 

新光醫院鄭立言醫師,以「新生代視角看整形主流趨勢分享」的題目,期許新生代的整形外科醫師以新世代的語言與病人溝通「整形」,期待能跨過專業的鴻溝與社會大眾建立出良善的信任關係。

 

雙和醫院整形外科的準主治醫師鄔逸群,則期勉同儕新世代整外醫師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求新求變,由醫療科技著手,讓醫療和科技密切結合,以因應跨領域的醫學時代來臨,繼續讓整外發光。

討論區 : Story整形春秋|健康與整形外科醫學的好朋友 

歡迎加入: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官方FB

本文章取自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出刊之「Story整形春秋」雜誌

 ( 內文及圖片由商橋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採訪製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