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外科的困境 不怕大家搶飯碗,只怕法規制度不合理
整形外科的困境 不怕大家搶飯碗,只怕法規制度不合理
專訪/楊國輝
現職:
新聖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第十三屆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經歷:
台大醫學士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整形外科專科醫師
許多醫師看好整形外科大餅,放棄原本的專科進入整形領域
進入整形外科,必須經過六年以上足夠且扎實的訓練;整形外科分重建整形和美容整形兩大部分,重建是救命,美容是救醜,各有不同的功能和訴求,但都不能偏廢。美容須以重建為基礎,對解剖構造也要有相當的瞭解,有了這些基礎再學美容才能更扎實。即使經過長時間訓練和臨床磨練的整形外科專科醫師,都不能保證手術萬無一失,其他科別的醫師若未經外科系統足夠訓練,只進修過幾堂課就開刀,實在值得商榷,對患者可能會有風險。另外現今健保制度對許多科給付不太合理,或許也是醫師轉換跑道以求生存的原因。
衛福部法規明定不清 讓醫師吃足苦頭
醫療法對病人的保障可以說完備,但對醫師卻有種種不合理限制。像是醫療廣告規定嚴格,有些剛出道的醫師在某些方面頗具才華,卻苦於沒有管道讓客人知道。此外,病患手術前後的照片只能放在官網,不得在公共媒體上公開,也有待商榷,雖然衛福部擔心造假,醫師則認為只要病人同意有何不可?最困擾的是,廣告當然不可不當招攬,可是沒有明定細節,很多時候變成承辦人員自由心證,甚至有人刻意蒐集資料作為打擊同業的工具,希望政府通盤考量修正。
環境與制度不佳,專精領域人才外移可惜
人才外移多半是移往大陸,這與台灣經濟停滯不前,民眾消費趨於保守、不想花錢有很大關係。以美容整形來說,台灣沒有人才不足問題,可是一些特別專精的科別,如整形外科的顯微重建及顱顏手術獨步全球,若因大環境不佳或健保制度不友善,導致醫師出走就非常可惜!
整形外科的成就得來不易,醫師們辛苦完成培訓,老師們篳路藍縷耕耘,才能樹立今日整形外科的地位,應以身為整外醫師為榮。
期許所有年輕醫師不要對未來放棄希望,"也許環境越來越差,很多人都想瓜分市場,但只要夠努力、有實力,你一定不會寂寞",只要堅持原則,接受良好的訓練,給病人最好的醫療品質,一定會有自己的一片天。
討論區 : Story整形春秋|健康與整形外科醫學的好朋友
本文章取自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出刊之「Story整形春秋」雜誌
( 內文及圖片由商橋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採訪製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