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模擬技術與3D列印技術提供醫療服務
3D模擬技術與3D列印技術提供醫療服務
戴浩志醫師
現職 臺大醫院整形外科 主治醫師、主任
臺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常務理事
臺灣手外科醫學會 常務理事
經歷
臺大醫院整形外科 住院醫師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外科 主治醫師
臺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常務理事
近年來3D模擬與3D列印科技蓬勃發展,除了用於手術教學,或用於模擬手術、模型製作,如今3D列印的技術進步快速,已經能夠提供醫療服務。3D模擬是將醫學影像檔案轉成立體圖檔,3D列印是以堆疊的技術,將立體圖檔,輸出成真實的3D模型,並且達到可以使用的水準。
利用「3D立體圖」做術前手術模擬與病情解釋
病患身體的解剖構造,均可由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造影來顯影出來,這些影像是以數位化檔案(DICOM檔)來儲存,醫學影像的數位化檔案,經過3D軟體處理後,可以轉成立體圖檔(STL檔),所以能先在電腦上模擬「立體圖」的切割位移與空間定位,讓外科醫師與病患手術前能對整個手術之規劃有更具體的瞭解。
利用「3D模型」做術前手術模擬與病情解釋
病患身體解剖構造的數位化檔案,經過3D軟體處理後,轉成3D列印機可以辨認的立體圖檔,即可利用3D列印機,將病人的身體構造,如上下顎、手骨、牙齒,甚至內臟器官,列印出來成為3D模型,醫師於術前利用3D列印實體模型規劃手術路徑,並分析手術時可能發生的情況,可以提升手術的效率以及安全性,並且讓醫師能跟病患「具體地」解釋病情與手術。
利用3D模型協助手術進行與提供醫材
針對一些需要複雜重建手術的情況,例如先天性畸形矯正手術、廣泛性腫瘤切除或嚴重創傷後之重建手術,還可以把醫學影像的數位化檔案,經過3D軟體繪製、與3D列印機列印,製出協助手術的「手術導板」(surgical guide),與最佳的「重建後3D模型」。舉例而言,對於口腔腫瘤病人,建議切除併重建之手術治療,傳統手術是患者接受下顎切除手術後,隨即使用小腿腓骨皮瓣顯微手術,重建下顎骨。在3D模擬與3D列印技術發展後,整形外科與口腔外科團隊首先利用3D軟體,經過精密的計算,模擬切割後的下顎骨與切割後的腓骨,並使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下顎骨手術導板」、「腓骨手術導板」、與「重建後3D下顎骨模型」,重建因腫瘤切除而缺損的下顎骨,與對側下顎骨相近的角度和弧線。和傳統下顎骨重建手術相比,經過3D列印的輔助,可以讓醫師做出較完整的重建下顎,而且縮短手術時間,讓手術能夠順利的完成。
3D列印技術之新進展
3D列印的技術除了用於手術的教學,或用於模擬手術模型製作,未來也能夠直接提供醫材於手術中使用。目前列印材料還未正式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或臺灣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批准,各國醫療機構正試圖將各式材料之「客製化3D模型」引入到臨床治療中,如果材料申請能夠通過,預計會有許多患者使用「客製化3D模型」來接受相關修補手術。目前3D列印技術可以印出矽膠材料的「負模型」,再於手術中將骨水泥灌入「負模型」中,之後將「矽膠負模型」切開,就得到「骨水泥正模型」(例如骨水泥顱骨骨板),可以植入人體中(例如修補顱骨)。最近德國Emerging Implant Technologies (EIT)公司(歐洲先進的醫療器材供應商),使用直接金屬列印技術(Direct Metal Printing),提供優異的金屬醫材於手術,透過雲端列印服務(QuickPart),設計與列印出結構精細、精確、複雜的「客製化3D頸椎模型」,讓頸椎手術過程更為快速。臺灣也有3D列印廠商向臺灣食藥署申請鈦金屬材料之認證,預計一二年內將有「客製化3D鈦金屬模型」用於顱骨修補手術。
討論區 : Story整形春秋|健康與整形外科醫學的好朋友
本文章取自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出刊之「Story整形春秋」雜誌
( 內文及圖片由商橋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採訪製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