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民眾專區

視野與觀點

顏面削骨手術的起源與趨勢

顏面削骨手術的起源與趨勢

莊家榮

 

現職

現任知美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經歷

前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教育部審定講師資格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整形外科專科醫師 (整專第00370號)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乳房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醫用暨光電雷射醫學會會員
亞洲乳房整形重建學會理事會員
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會員
國際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隨著傳播媒體的普及,大眾媒體帶來的審美觀已經揮之不去,有一個符合自己期望的臉蛋,往往是很多人心中所嚮往的。而隨著時代的演進,適當的修飾自己,獲得更美好的第一印象也是被鼓勵的。現在,顏面削骨手術的技術可以派上用場,是不容小覷的趨勢。

 

從過去顏面外傷的修復,到如今削骨手術被應用在美容手術上

 

兩字顏面削骨整形之淵源,要追溯到一次世界大戰、二次大戰以後,火炮造成的爆炸傷口,有些軍醫院會做一些顏面或骨骼的復位。隨著全身麻醉技術的進步,顏面修補整形的部位更大。到了近20年,韓國人因為國字臉且族群大,於是顏面削骨手術就被自然地運用在美容手術上,成為今日整形手術的一大分支項目。

 

台灣消費者最為擔心疼痛程度、恢復期長短、手術風險

 

兩字台灣人比起韓國人想法較為保守,消費者最擔心的還是在手術的風險,例如動到臉部骨頭,會不會很痛、恢復期會不會很長、手術會不會大出血,即使這些因素以現在的整形技術來說都能克服了,但傳統上對於削骨手術的既有觀念仍有待正面的宣導。也因為改變臉型輪廓是項慎重地決定,所以削骨手術通常是很難勉強或鼓吹而來,大多數想動手術的人,在青春期臉部開始橫向發育後可能就會有這個念頭,患者會依據醫生的技術還有經驗,來決定是否接受這項手術。

 

    過去從西方傳來的顴骨削骨手術是從頭皮的切口進行,但此法不僅手術視野受限也容易傷及顏面神經,現在台灣則多採用韓式削骨的方式從口內動刀,另於鬢角處做一公分的微小切口,如此的手術視野較大又安全,削骨位置也相對精準,不僅能將外擴的顴骨做有效的內推復位與固定,更能夠進行許多切削走向的技巧變化,真正做到客製化的輪廓整形,術後也幾乎看不到疤痕。

 

    除了台灣人主要的顴骨削骨部位外,另一大類則是屬於國字臉矯正的下頷骨削骨手術,此處的削骨多需切削或移除一部分的骨骼, 依切除範圍可區分為下頷骨角切除與骨角合併部分外骨層(又稱V臉削骨)兩種主流做法,但因下頷骨不若顴骨般屬於因為沒有血管的死骨,無論何種削骨方式皆較容易引起術中或術後的出血,加上下頷骨處有提供牙齒與嘴唇的的神經分支若手術時間太長或神經受到牽引,則可能會引發暫時性的麻木或嘴唇不對稱等後遺症,需要較長時間的恢復期。

 

    削骨手術相較於其他整形手術屬於風險較高且恢復較慢的項目,患者除了術前要完全了解手術的內容外,也應對於一些較常見的後遺症例如臉頰皮膚下垂,暫時性不對稱或麻木感等有所理解,並耐心等待完全復原的結果,相信絕大多數的患者最終皆能夠獲得期待中的樣貌。

 

除了顏面的整形,術後心態也需要面對調整

 

莊醫師也提醒顏面削骨整形術前須要想清楚,家裡的人若有反對是需要預先溝通的,因為臉型骨骼一但被改變了就難以回頭,即使術後想動還原手術也不可能是原來的樣子。因此勢必需要漫長的心理適應過程,所以削骨整形還必需注意患者的動機與必要性,才能避免術後自我認同的問題。

討論區 : Story整形春秋|健康與整形外科醫學的好朋友 

歡迎加入: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官方FB

本文章取自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出刊之「Story整形春秋」雜誌

 ( 內文及圖片由商橋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採訪製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