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民眾專區

疤痕

蟹足腫

蟹足腫

郭耀仁

現職: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外科部部長 整形外科主任

高雄醫學大學 外科學教授

美國外科學院院士

國立中山大學 生物科學系 合聘教授​

台灣傷口照護學會 理事長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理事

 

蟹足腫(KELOID)又稱「醜形疤痕」,因纖維母細胞不正常增生,並分泌大量生長因子,造成疤痕往外長形狀的像螃蟹腳,因此喻名為蟹足腫。

 

  臨床上「蟹足腫」與「肥厚性疤痕」(Hypertrophic scar)外觀有時不易區隔!常需求助詢問有經驗醫師作診斷,一般只能由病理組織切片做最後鑑別診斷。蟹足腫常好犯的族群為黑種人,其次為黃種人,白種人比較不會發生。醫學文獻統計一般最容易發生的年齡層在15歲~40歲之間的年輕人,但其他年齡族群亦會發生,另外皮膚偏向油性肌膚,容易長座瘡這類患者,若有疤痕也比較容易形成蟹足腫。蟹足腫好發主要部位包括:耳垂、肩膀、前胸、會陰、關節活動處等位置,男女好發比率差不多,不過求診的性別,女性居多,男性則為多為癢或疼痛或感染前來求診。而蟹足腫的生成的確與個人體質相關,但遺傳與否迄今仍無科學顯著證據兩者有直接相關。

 

過去與現在治療方式不相同,醫療進步帶你更上一層樓

  一般常規修疤手術治療不適合蟹足腫病患。蟹足腫若單獨以手術切除治療,文獻報告及筆者經驗顯示復發率高達9成以上;一般較小的疤痕,過去常規建議局部類固醇注射的方式治療,但由於蟹足腫的質地相當硬,就算加上局部麻醉藥劑,患者治療中仍會感受注射時異常疼痛,而且重複疤痕內類固醇注射的治療方式,也容易有周圍脂肪組織萎縮的問題,還可能會有一些併發症產生,如局部化膿感染。且此種單一治療仍有不少的復發率,若要降低復發率,過去建議可使用所謂『三明治』療法,就是注射後會再建議合併雷射如染料雷射或歷山大雷射等,以提高治療效果。研究指出,合併治療可抑制轉形生長因子TGF-β及血管新生因子VEGF細胞外間質崩解,造成蟹足腫組織逐漸萎縮,達到抑制目的。

 

現在的治療新趨勢,除了局部注射類固醇治療以及雷射之外還有哪些?

    針對蟹足腫治療,文獻指出也可使用肉毒桿菌素加上類固醇注射治療,肉毒桿菌術可使組織張力減少,因此降低肌肉收縮局部張力的發生。然而對於較大區塊的蟹足腫或類固醇治療無顯著效果,亦可建議局部手術切除縫合合併低劑量放射線方式治療,效果就可彰顯。但術後缺點會因周圍皮膚顏色變黑、表皮受傷或些微萎縮,癒合需要較長的修復期,不建議在顏面或容易裸露的部位做治療。另外有國外專家學者建議如蟹足腫太大廣泛切除後無法直接縫合,需合併局部皮瓣重建或植皮手術以減少疤痕張力及復發也是不錯治療。但在手術治療後,仍需合併其他照料模式。另其他治療如局部給予一些化療藥物及鈣離子阻斷劑局部注射等文獻報導亦有療效,但仍需更多證據證實!

 

治療蟹足腫,專業評估才是正確的選擇

  醫師建議有蟹足腫症狀出現還是要到醫院求診,並由專業醫師給予評估。蟹足腫雖常規為良性腫塊但仍有部分案例會有惡性病變可能。因惡性蟹足腫瘤較不容易觀察,因此若是使用傳統的治療仍沒有改善病況,甚至復發傷口無法癒合,那可能就必須再尋求專業醫師評估是否為惡性。

過去若有蟹足腫病史患者,也建議未來要施行任何治療或手術後,就應積極做疤痕治療避免產生蟹足腫,例如使用矽膠片、除疤凝膠或局部按摩等,以減少肥厚性疤痕生成,若有復發或持續疤痕,仍須找專業醫師諮詢,以免延誤病情,總之預防勝於治療,傷口癒合的黃金期為術後前6個月內,積極預防性治療會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出現。

討論區 : Story整形春秋|健康與整形外科醫學的好朋友 

歡迎加入: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官方FB

本文章取自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出刊之「Story整形春秋」雜誌

 ( 內文及圖片由商橋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採訪製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