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民眾專區

醫療新知

開刀房裡的GPS 指引手術不迷航

開刀房裡的GPS   指引手術不迷航

李經維

現職

成大醫院醫療副院長

經歷

台大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成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

成大醫院醫務秘書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成大醫院外科部主任

成大醫院醫療副院長

 

  在沒有電腦輔助的時代,老經驗的司機通常是憑腦子裡的路線圖,將車開到目的地,隨著科技發展,現在有了衛星導航系統,即使新手上路,也能迅速無誤到達目標。醫學上也有電腦導航輔助系統,為醫師指引手術路徑,對困難病灶缺損的重建有很大貢獻。開刀房裡的GPS應用什麼原理?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電腦導航輔助系統的概念與意義

 

汽車GPS結合GOOGLE影像、地圖、衛星訊號和機上盒的資料分析,將原本看不見的目標在電腦上變得清晰可見,並提供即時路況。醫學上,現在也有電腦導航系統將看不見的標的變成看得見,醫師先將手術計畫在電腦模擬圖上做好,手術時按圖施工,系統還能即時回饋重要訊息,隨時提醒除錯,因此導航的意義是「讓所有事情變得有計畫、有次序,讓你知道該何去何從」。

其次,醫師必須在很有限的空間、很短暫的時間把事情做好,導航系統可以避免誤觸地雷。例如頭頸部有很多神經、血管和重要臟器,不能被碰觸破壞,這套系統可提醒醫師避開這些地方而不必走得步步驚心,或者緊張出錯,手術更安全有效率,對醫師和病人都有重要貢獻。

 

虛實結合,手術路徑看得到

 

以汽車GPS作例子,概念上較易了解,但手術導航在技術層面卻不完全相同。汽車GPS是由空中的幾顆定位衛星發出電磁波,車上盒接收到來自不同方向、不同時間差的訊息後進行分析,得知車子的所在位置,再把分析結果登載到看得到的實體圖像上,駕駛便能看到一個點在地圖上移動。

手術導航系統觀念上類似GPS,但醫師開刀所用的器械非常細巧,所以是用類似雷達的作用方式。醫師手上的器械通常有兩到三個反光球,定位系統在房間兩公尺高的距離發射紅外線,打到球上、反彈至接收的照相機,再把訊息的角度和時間做換算,就能得知醫師的器械現在在什麼方位、什麼角度。

 

知道器械方向後,如何呈現它在人體的解剖上倒底是哪個位置?

 

以臉部手術為例,開刀前,病人要做電腦斷層掃描,把人體結構變成像切片圖一般,輸入電腦主機;醫師則要拿一個指示器,先在病人的鼻子、眼睛、耳朵等部位點幾下,將其位置輸入電腦,讓實體空間的相對位置與事先掃描的電腦斷層圖像校正、吻合,當虛實整合之後,醫師手上的指針點到哪裡 ,電腦螢幕上的圖像就會同步顯示到哪裡。

舉例而言,手術不希望傷到頸動脈,只要在開到頸動脈附近時,拿指針點一下,就能在電腦圖上看到這個點離頸動脈有多遠、在它的前面還是旁邊。若想知道手術結果是否跟事前計畫一致,也可用指示器在臉上相對應的地方點一下,看是否如事前的規劃。此時導航的作用,是讓醫師知道「我身在何方」,以及「我是不是達到原先的計畫」。

 

傳統手術已經超過兩百年,現在的科技設備是高貴酷炫的玩具,還是真的需要?

 

 處理簡單的案例,像是剛剛發生不久、並且相對單純的骨折,通常可以按圖索驥,把位移的骨頭接回去,不需用到智慧設備;但困難手術就能凸顯出這套系統的長處。有些病人身體結構破壞過了一段時間才處理,會因骨頭再生關係,造成解剖學上的線索改變;或是開過刀後二次手術,原來的空間關係已經改變,骨頭回不去了,這時就需要一個計畫藍圖,告訴醫師蓋好的房子應該是這樣子,再把已經位移、需要重組的鋼架(骨頭)擺在那裡,最後點一下表示到位,確定手術完全照計畫進行,凸顯導航的優異性。

   延遲的、複雜性高的顱顏面部變形、異物取出,或已經被處理過的再次手術,包括腫瘤重建、外傷重建、先天異常重建等,導航系統,都可派上用場,主要目標鎖定在骨架的整復,除此而外,軟組織裡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經,該系統也能幫助醫師知道它的位置,不要誤觸地雷,乃是一個附加的效益

討論區 : Story整形春秋|健康與整形外科醫學的好朋友 

歡迎加入: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官方FB

本文章取自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出刊之「Story整形春秋」雜誌

 ( 內文及圖片由商橋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採訪製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