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列印技術應用於顏面骨折手術上的優缺點
3D 列印技術應用於顏面骨折手術上的優缺點
王天祥
現職:
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重建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教育部審定助理教授
經歷: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
羅東博愛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王天祥醫師對於 3D 列印技術在顏面骨折手術上的應用頗具經驗。我們特別專訪 王醫師來談談顏面骨折重建手術以及 3D 列印技術在手術的輔助效果與影響。
「碎裂骨頭的重組不是像拼圖那麼容易」,王醫師表示,顏面手術經常遇到的困難點是骨頭斷裂位置不易復位、術前的局部麻木、複視、咬合不正等症狀可能無法完全矯正,以及治療時間延誤導致手術更加困難等問題。骨折時骨頭和骨頭可能會像倒塌樓房一樣堆疊,卡在一個扯不開的位置,而顏面骨折又不像身體其他部分的骨折,可以用力扯開,因為用力過度骨頭可能就會碎掉。另外如果是在眼眶的部位,復位的位置如果不夠好,就可能會造成視覺上有兩個影子,也就是所謂的複視。再來如果是因為腦出血等原因,無法立即手術所造成的延遲。骨折最佳治療黃金期是兩周,超過兩周之後,骨頭可能發生初步癒合而不易分開,增加手術的困難度。
還有一個困難點是手術位置,如顳顎關節這個位置空間非常狹小,即使找到了骨折處,也可能撈不到那個部位的碎骨。重整不順利時甚至會造成上下排牙咬合困難,咬雞腿也咬不斷,相當麻煩。另外,開刀也可能傷到神經,雖然有些神經可以慢慢復原,有些則可以再修補,但是有些神經斷了,即使修補也沒有辦法百分之百復原。
3D技術應用與以往傳統手術的差別及優點
3D列印技術是手術的一種輔助工具,傳統的手術沒有這項技術,僅可以用電腦斷層合併成3D影像,但是投射在螢幕上依然是平面的。醫生在判斷上需要立體的空間概念,來幫忙判斷骨頭之間的相對位置,三維列印技術產生的立體模型可以提供醫師很好的手術參考,經過消毒後,可以拿到手術台上讓醫生直接判讀,不需要再看螢幕,讓醫師能很好的掌握骨骼的立體空間關係,讓手術更加順利。這是因為3度空間的立體視覺可以幫助醫生更容易掌握開刀部位與周圍組織的相對位置,讓醫生手術時更有信心。
另外的優點是,利用影像處理技術,醫師可以在手術前事先模擬復位手術,對於複雜的顏面骨折,醫師可以在模型上進行手術預演,估計所需要的骨板大小與位置,減少重複調整的時間。另外像眼眶骨底部的塌陷骨折,如果知道缺損範圍,手術前就可以裁剪好材料的適當大小,也可以知道手術區深度多深、位置多後面,等於讓醫師多了一個手術的簡易導航裝置,可以避免傷及重要的視神經等構造。
王醫師總結,所以3D列印技術就是可以在手術前模擬手術、模擬復位,也可以在手術前幫助醫生準備手術所需的骨釘骨板,節省手術時間。
3D技術應用的缺點
民眾選擇應用這項技術的話,目前仍需自費,費用根據所列印的範圍大小而有不同。而醫師的部分就需要多花一點術前準備時間,包括影像處理與列印模型等。其次,3維列印技術所產生的模型和與實際的骨骼狀況依然可能會有誤差,所以依然可能導致醫生的誤判,例如,有些線狀骨折,因為沒有太大偏移,在影像上與模型上可能不會被呈現。
因此,這項技術只是一個輔助,還需要醫師配合使用手術導航、術中電腦斷層等其他資訊輔助或是開刀時的實際發現來做判斷,醫師需要充分了解三維列印的侷限性,若小心使用,則應能避免非預期的手術結果。
3D技術應用的未來發展
上文講到醫生目前使用的手術用骨釘骨板,是需要在手術中依照骨骼外型來做調整的金屬板,這部分可能需要耗費一些手術時間。若使用直接列印客製化的金屬板,則可節省手術時間。這部分現在法令還沒有開放,希望不久的將來,經過衛福部核可就能夠使用。整體看來,3D列印技術在顏面骨折手術上可以協助醫生做需要的判斷,尤其是眼眶部位與多重顏面骨折等手術的時候,能夠輔助增加手術判斷的準確度。
討論區 : Story整形春秋|健康與整形外科醫學的好朋友
本文章取自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出刊之「Story整形春秋」雜誌
( 內文及圖片由商橋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採訪製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