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民眾專區

醫療新知

提升傷口照護品與質

提升傷口照護品與質

專訪 / 李忠憲醫師

現職

行天宮醫療志業恩主公醫院 整形外科主任

經歷

輔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

行天宮醫療志業恩主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整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

 

我們在生活中難免因意外而受傷,常見像是擦傷或燙傷,在面對傷口時,我們真的懂得如何照護嗎?以燙傷為例,患處常有水泡,有些人傾向水泡刺破,將受傷的皮膚清理掉再蓋上敷料,然而李醫師告訴我們,大部分燙傷皮膚並沒有完全壞死,再好的敷料也比不過皮膚本身好,因此醫師傾向用燙傷藥膏讓水泡吸收,將皮膚貼回去,使其自然順利復原;若是水泡破掉,敷料需更常替換,而且痛感更深,無論是怕痛的你,還是愛美不想留疤的你,都該跟著李醫師學習如何照料傷口。

 

你知道嗎?傷口有分急性與慢性

一般來說慢性傷口可以歸類成乾性或濕性兩種,若乾性傷口久久不能癒合,則考慮改變其狀態為濕性;反之,若原為濕性傷口,則將其環境改為乾性,才可加速傷口復原。慢性傷口有時需要其他科別的會診,像是有營養條件、糖尿病、或血液循環不好的傷者,就需要其他專業醫師的介入,找出慢性傷口的根源,再著手改善,共同創造出適合傷口復原的環境,讓傷口更快的癒合。至於急性的傷口,在照顧上會考量到傷者的情形、需求以及職業,再挑選其適合的方式進行治療,有些傷者可以接受自費、先進的敷料,而有些傷者較忙碌,因此會選擇使用作用時間較長、不需經常更換的敷料,給予傷口一個保護良好的環境,不再二次受傷,才能更快地癒合。

什麼是好的傷口環境?

在整形外科相當重視傷者的血液循環狀況,一般來說,若傷口的顏色呈現血紅色或粉紅色,代表患處有血液流動,可以視為好的傷口,若是有結痂或者壞死的組織,即為不好的傷口,必須先清創、去除壞死組織,才可使傷口正常癒合。因此在創造一個好的傷口環境時,會將傷者的血液循環狀況列入考量,若是血液循環較差的傷者,針對血液循環做改善也是加速傷口癒合的方法之一。

而傳統常見的傷口處理,是讓傷口結痂自行脫落,但從整形外科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傷口環境過於乾燥,有時照顧不易,內層有所感染,容易造成後續留有疤痕或者癒合較慢,因此醫師會將傷口清理乾淨,使其順利癒合。而民眾常會認為,傷口結痂代表快好了,然而醫師告訴我們,結痂不一定是好的,痂本身為組織的分泌物,若蓋住壞死的組織,則會影響其癒合,因此在處理傷口時醫師盡可能使用棉棒或紗布將痂處理掉,替換成適合的敷料來保護傷口,若是碰到較難清除的痂,可能需要使用手術進行清創。 

照顧傷口時該注意什麼?

「醫生,我這藥多久換一次?」、「醫生,我這傷口可以碰水嗎?」門診常聽到諸如此類的疑問,以傷口是否包紮作為分界,沒有包紮的傷口需經常更換,包紮過的傷口從一天兩次至兩天一次都有,而根據敷料特性的不同,仍須遵照醫師的指示來更換。目前臨床上所使用的敷料,人工皮已逐漸式微,泡棉敷料取而代之,泡棉敷料大致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為疏水性不黏、第二層為親水性泡棉層、第三層為保護層,泡棉敷料的特別之處就在於泡棉層,除了有親水性的泡棉與疏水性的矽膠孔洞之外,還可添加其他配方增加功能,達到對症下藥的目的。

如何選擇適合傷口的敷料?

曾修讀過織品研究所的李醫師,以布料做為比喻,敷料就像是傷口穿的衣服,而結痂就是品質較差的布料,因此需要替換成較好的布料,李醫師稱作「機能性敷料」,目的是產生一個對傷口有幫助的環境,如織品的「微氣候理論」。傷口要在合適的溼度中才會癒合得快,傳統常用的人工皮就是濕度較高的敷料,容易浸潤傷口周邊組織,使傷口不見得較快且又不舒適。因此,理想的敷料應該像機能衣一般,具有吸濕排汗的功能,才可以形成適當濕度的環境促使傷口復原。

 

討論區 : Story整形春秋|健康與整形外科醫學的好朋友 

歡迎加入: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官方FB

本文章取自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出刊之「Story整形春秋」雜誌

 ( 內文及圖片由商橋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採訪製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