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灑世界舞台── 讓台灣成為全球顯微手術朝聖殿堂
揮灑世界舞台──
讓台灣成為全球顯微手術朝聖殿堂
專訪 / 魏福全醫師
現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
長庚紀念醫院整形外科特聘講座教授
長庚異體複合移植中心主任
經歷
2019年總統科學獎(台灣目前最高學術獎項)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執行副院長
長庚大學醫學院院長
哈佛醫學院教授Dr.Goldwyn曾說:「如果沒有來過台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研習,就不算完成重建整形外科的訓練」。魏福全院士為2006年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評選,世界整形外科史上近四百年來二十位最重要創新發明者之一,更是當中唯一亞裔醫師。在其報導中,被讚譽「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可以世世代代造福病患」。透過魏院士的領導與規畫,台灣顯微外科重建技術終於推展到世界各地,長庚醫院並成為外國醫師觀摩學習及訓練朝聖的殿堂。
天時環境累積大量經驗,造就不凡技術
1981年,魏院士學成歸國。當時的台灣正處經濟起飛,僅有勞保而無健保的年代,因工安事故、交通意外頻繁,使得能在1980年代快速累積大量病患,為魏院士顯微手術奠下了最好的基礎。
爾後他的腦海中不時徘徊於常有一種想法:「這些前輩們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但我們的經驗好像不比他們少」、「或許只是我自我感覺良好之中」。後來經歷美國、歐洲多次邀請魏院士擔任客座教授以及1988年於日本富士山的「國際重建顯微手術大會」前在台北舉行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會前會,他才明白,台灣在顯微手術方面的成就已達當時數一數二的程度。
春風化雨:國際人才的培訓與教育
自1987開始,許多的國外醫師自歐美國家、菲律賓等地前來林口長庚學習,回去後都給予相當好評。直至今日,已長達33年。這段期間,魏院士培訓了來自世界八十幾個國家,約2200位醫師,其中有160個是一年以上培訓的”fellow”,而其他稱作”visitor”。目前 這160個”fellow”已經散佈世界各地,成為國際上顯微重建上最醒目的學派。
頂尖特色,傲視群雄
顯微手術大致可分作四大領域:一是外傷:手、腳、肢幹;二是頭、頸、口腔癌治療重建;三為乳房、淋巴水腫重建;四是臂叢神經受傷、功能性肌肉轉移。目前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中心同時涵蓋四大領域,所以林口長庚的第一特色,便是領域最完整;第二個特色,是數量最多;四大領域,在世上都是遙遙領先,也即是「種類最多最全、量最大」。至於「質」,目前林口長庚團隊的手術成功率都在95%以上,而且精緻度最高。四大領域,都有世界權威領袖,自然聲名遠播,讓各國競相前來研習。
Training the Trainers──不僅是教出服務者
種子醫師,是魏院士”fellowship”的進階,一開始的宗旨是”train the trainee”,即為教出的醫師,可以運用所學服務病人;至90年代中期,魏院士開始想:「顯微手術領域的人才少,培訓的地方也少,為何只訓練可以服務病患的醫者呢?」於是開始改變方針,修改成了”train the trainer”,希望教出來的醫者,不僅能夠服務病患,更能將所學教授於人,以此散播先進醫療技術,造福全人類社會。如今,世界各地都有當初學成並向外擴展、教育各地區醫師的”fellow”,「他們在學有專長後,都有一顆回饋的心。」魏院士說。
魏院士於五年前開始設立「顯微重建碩士學位學程」,將收進來的”fellow”註冊成為碩士班學生,施以更多的理論教育訓練,並參與當科所有meeting,畢業前也需發表論文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上,才可得到研究員及碩士學位證書。透過嚴謹的篩選以及把關學習的質量,一步一步踏實進行,讓世界看見台灣先端醫療的實力,也讓世界各地外傷及癌症的病患得到當代最佳的治療。
卓越不凡,謙虛不已
魏院士2001年曾獲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ry,ASPS) 代表教育最大貢獻的麥林尼克獎(Maliniac Lecturer)、2006年獲美國顯微重建外科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 ASRM)等同於世界顯微重建外科諾貝爾獎的”HJ Buncke Lecture Award” 、2016年獲只限副教授以上才可入會的美國整形外科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 ASPS)頒發最高榮譽獎座AAPS Honorary Award,為此獎首次頒給非美籍醫師。並於去年榮獲需要經過重重遴選、國內最高榮譽:「總統科學獎」。對此,魏院士謙虛表示:「得獎,是對整體團隊的肯定,而自己僅是代表團隊受獎而已。」
討論區 : Story整形春秋|健康與整形外科醫學的好朋友
本文章取自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出刊之「Story整形春秋」雜誌
( 內文及圖片由商橋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採訪製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