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指顯微重建手術治療
上下指顯微重建手術治療
林有德
現職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系主任暨教授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
經歷
基隆長庚醫院外科部部主任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傷科主任
台灣手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秘書長
台灣顯微重建外科醫學會秘書長
近年來林醫師將腳趾關節移植到手指關節技術發展到另一個境界,是利用顯微手術之外,再加上傳統手外科的概念,重建手指伸展機轉,讓關節的功能可以更好更理想。
十年累積經驗發展完備的趾關節移植顯微重建手術治療
兩自為了克服趾關節移植後手指活動度不佳的問題,我們從2009年著手研究。發現腳趾的伸展肌腱結構上跟手指有所不同,因此過去只是利用顯微手術的方式,將趾關節移植到手指,手指離伸直往往差了30度以上。
在運用新觀念治療患者後,直到現在也累積了十年的經驗。這方面我們的研究已經有良好得成果,跟國外醫學中心大多倚賴人工指關節情況大不相同。即使最近受邀出國演講,說來我們就好像領先人家十年,還是很少人能跟我們有同樣的手術結果。
自體關節跟人工關節治療的差異比較
兩自人工指關節置換依據廠商的註記,主要適用在老年人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這些族群通常不太有劇烈的活動需求,人工關節能應付日常生活即可。但如果將人工關節套用在年輕或勞動的族群上,就會有容易損壞或是手指力量不足的問題。相較而言,自體關節不但可以治療較年輕或勞動的族群,而且在移植的過程中,會將腳趾的生長板一併移到手指,這會讓小孩子在移植後手指仍可以隨時間繼續成長。
人工指關節置換手術有特定的手術適應症,通常只適用在單純是關節問題的手指;不像自體關節移植時,透過顯微手術可以同時將足趾的肌腱甚至皮膚軟組織一併移植到有複雜情況的手指。
發展至今人工指關節置換手術併發症仍相當多,而且有使用年限的問題。反觀自體關節移植顯微手術,日本過去曾有超過十年以上趾關節移植的臨床個案關節仍然存活良好。我們自己也有追蹤十年的病人,發現自體關節移植即使加上新觀念治療的手指經過長時間仍能維持如同剛手術完時良好的關節活動度。
未來即使有更好的人工指關節發展,或許能突破使用年限,也還是會因為沒有神經傳導,造成失去關節自體感覺的問題,這些都是人工關節的盲點。
討論區 : Story整形春秋|健康與整形外科醫學的好朋友
本文章取自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出刊之「Story整形春秋」雜誌
( 內文及圖片由商橋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採訪製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