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民眾專區

乳房

BIA-ALCL致病機轉與乳房植入物的關聯

BIA-ALCL致病機轉與乳房植入物的關聯

鄭乃禎

 

現職

台大醫學院外科臨床副教授

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經歷

台灣大學發育生物學及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幹事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外科生物工程實驗室研究員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台大醫學院外科臨床助理教授

 

 媒體報導,紋理面矽膠義乳有導致「乳房植入物相關的分化不良性巨大細胞淋巴癌」(BIA-ALCL)之風險,因此,美國FDA今年7月要求某知名大廠回收其生產之紋理面乳房植入物,台灣食藥署也發布警訊跟進,要求業者主動回收、停用該項產品。

 

罹病風險

 

  BIA-ALCL是乳房植入物周圍莢膜產生的罕見T細胞淋巴瘤,主要發生在歐美、紐澳國家,東亞地區至今僅日本、南韓、新加坡、泰國各出現一例,因此推測BIA-ALCL可能和人種有關,但目前未獲證實。

  乳房植入物的內部填充物分為矽膠和食鹽水,研究發現,乳房植入物的內部填充材質與BIA-ALCL似乎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與乳房植入物的矽膠外膜關聯性較大。

  乳房植入物矽膠外膜包括光滑面和紋理面,據美國FDA統計,目前五百多個BIA-ALCL病例,僅4.5%曾經使用光滑面矽膠義乳,且這4.5%使用光滑面義乳的病患都曾接受兩次以上的義乳植入,包括光滑面和紋理面,至今並無只接受光滑面矽膠義乳植入的病患確診BIA-ALCL,顯示光滑面矽膠義乳與BIA-ALCL的相關性遠低於紋理面,不過因病例數有限,無法完全排除光滑面矽膠義乳與BIA-ALCL的關聯性。

  

可能的致病機轉

 

  目前認為,紋理面矽膠義乳表面的製作方法,可能透過某種機轉影響周邊組織產生BIA-ALCL;也可能是紋理面義乳表面較易藏汙納垢,會有細菌附著後增生,分泌基質形成生物膜,細菌得以躲在生物膜中免於受到抗生素或免疫細胞攻擊,造成局部低度發炎的環境,進而透過這樣的機轉產生癌症。

  由於紋理面矽膠義乳,各家廠牌製作的方法不同,產品紋理的樣子也不同,有的表面紋理構造較細密、有的較粗,所以產生BIA-ALCL的風險也不同。一項澳洲和紐西蘭研究,分析不同廠牌的紋理面植入物產生BIA-ALCL的風險,結果發現大部分BIA-ALCL集中於少數廠牌。

 

診斷與治療方式

 

  BIA-ALCL病程進展輕微、緩慢,從乳房植入物手術到診斷,相隔時間平均約9.75年,常見症狀是延遲性血清腫、不明原因乳房腫大、不明乳房腫塊等。診斷上,乳房X光片對BIA-ALCL的診斷沒有幫助,若有延遲性血清腫,最好在超音波下穿刺抽吸,抽出大於50C.C.的液體做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看有無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0(CD30)陽性與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陰性的 T 細胞,若有,則可確診 BIA-ALCL。

  BIA-ALCL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需將患側莢膜和植入物全部移除,且對側的莢膜和植入物也要移除乾淨,做預防性治療。透過全部移除,癒後很好,若切除不完全,可能增加復發的風險或降低存活率。若是後期病患,需考慮放射線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

 

治療並不困難,應提高醫師、病患的警覺性

 

  早期發現,治療得當,93%的BIA-ALCL患者在追蹤3年時無病存活,因此最重要的是提高民眾、醫師對BIA-ALCL的警覺。一項美國研究顯示,僅60%醫師會對延遲性血清腫採取抽吸,僅34%醫師會抽吸液進行化驗,因此可能有更多隱藏案例。

  衛福部今年3月公告,醫師面對考慮接受乳房植入手術的病人,術前必須加入BIA-ALCL風險告知,若手術後一段期間才產生腫痛、積液、腫大或不對稱等表徵,務必找原來的手術醫師檢查。另外應考慮釐清台灣過去的ALCL案例中是否有少數的BIA-ALCL,可蒐集過去的案例、做回顧性研究;另考慮對所有的乳房植入物或紋理面植入物進行登錄,藉此了解病患在什麼時候、做過哪一種乳房植入物手術,萬一未來發生特殊疾病,就能回溯過去的手術方式,找到關聯

性並快速反應。

  曾經隆乳的民眾若出現不適,可能會到整形外科之外其他科別就診,建議政府和相關醫學會協力,對相關科別的醫師宣導,讓他們也了解BIA-ALCL如何及早診斷治療。

  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已成立BIA-ALCL全球網路機制,提供各國醫學會交換重要資訊,台灣代表是台大醫院鄭乃禎醫師。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也成立BIA-ALCL工作小組,由醫學中心專精乳房植入物的醫師組成,地區醫院、開業醫師若發現疑似BIA-ALCL案例可轉診給這些醫師進一步確診與治療。

討論區 : Story整形春秋|健康與整形外科醫學的好朋友 

歡迎加入: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官方FB

本文章取自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出刊之「Story整形春秋」雜誌

 ( 內文及圖片由商橋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採訪製作提供 )